IMG_5595-2.jpg

Blog

低可能大衝擊

小學三年級的那一年,學校每星期都會把功課寄到家中。即使我很享受每天在家不用上學的日子,普遍香港人感受到的是恐懼、不安。每晚,電視都會有特備節目播出最新感染SARS患者的居住地,我依稀記得有一晚公布患者只居住在我旁。17年後,COVID-19用短短數星期的時間超過了SARS的「功積」,把病毒帶到全世界。美國股市一個月內多次溶斷,全球航空公司至今大多近乎破產。一年前,有誰會想到這樣。

我曾經想過或許2020年是個大時代,但似乎不只是這麼簡單。病毒引發的新國際關係,人們留國不出國,而部分國家短時間內變成一人國家的新常態。如果這只是個開端,假設最壞的一刻還未到的話,這一刻的我們該準備什麼嗎?

國際間的科學家早在 COVID-19 發生前已經預警過,不論世界間的衞生政策,還是普遍人民的衞生習慣與常識,根本不足以應付如此大型流行病。事實的確如此,這半年 COVID-19 證明世界的連繫是多脆弱,經濟停擺原來如此容易。即使幸運的是,過去數個月最基本的食物供應鏈並沒有暫停,但若果年尾有新一波的疫情,甚至一個全新能夠攻擊食物鏈的病毒,又或者有其他國家因為內憂外患,用戰爭來轉移視線,未來又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?

08年雷曼、16年英國脫歐,特朗普當選、今年 COVID-19 和股市多次溶斷,再次證明一些看似低可能,但大衝擊的事件還是會發生。無論政府甚至我們個人都應該為過去發生的事情引以為戒,及早準備。

最近發現人生如執導,我們總不能完整預測片場會發生的意外,但充分的準備工作就能減低很多的不確定性。香港人現時處於世界的風眼,世界亦沒我們所想像中那麼穩定,或者及早做好最壞的準備,才有資格抱有希望。

香港人,Brace for Impact。

Jimmy LeeComment